1010110 在日本機場與當地採訪的自律共識
各位新聞自律委員:
台灣女學生遭殺害的不幸事件,
由於事件雙方當事人的家屬陸續前往日本處理,
經過剛剛與多位新聞自律委員討論,
針對在"日本"機場與當地的採訪製播,
援引本會新聞自律綱要相關規範,以及參考本會曾經發起的自律協議案例(陳幸妤赴美)
確認大家達成的共識如下:
1、尊重受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的感受,不採取攔截或侵入式訪問, 訪問前盡量取得同意。
2、 跟拍的部分,維持在一定距離之外(三公尺),不要造成打擾為原則,也注意隱私權,不要露出可能侵犯隱私的門牌號碼,上班地點…等等資訊.
煩請轉知,感謝大家。
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陳依玫 敬上2012.01.10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附件壹:stba曾經發起的自律協議:
980203針對陳幸妤在美期間新聞處理案 |
2009/02/11, 週三 |
各位新聞自律委員: 針對陳幸妤在美期間新聞處理, 經與各頻道討論,綜合意見如下: 前總統陳水扁及其家人所涉洗錢弊案進入司法程序, 陳幸妤目前雖非法律上之被告或者關係人, 然其一舉一動確實引發社會關注, 基於本案涉及公共利益以及合理的懷疑, 媒體確實有進行新聞採訪與報導的天職, 然而,我們並不願意造成對陳幸妤日常生活之過度干擾, 特此協議,即時起, 陳幸妤在美期間之活動,考量是否與案情相關,由各台自行斟酌是否報導播出, 至於媒體之採訪拍攝,則循往例,維持在一定距離之外進行,給與人身的尊重。 感謝各位 新聞自律委員會 陳依玫 廖福順 敬上 2009/02/03 |
附件貳:新聞自律綱要相關規範
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
新聞自律執行綱要
貳、總則
四、新聞報導應尊重個人隱私。除考量公共利益時,否則不得侵犯任何人私生活。當私人隱私損及公共利益時,媒體得以採訪與報導,但需盡全力防止不當傷害個人名譽及侵犯個人隱私,或造成媒體公審的情況。
【法令來源】:「民法」、「刑法」、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」(兒少)、「廣播電視法」、「衛星廣播電視法」、「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」等。
參、分則
一、犯罪事件處理:
1.基於「無罪推定原則」,犯罪嫌疑人未經法院判決確定,採訪、報導時應保護其人權。
2.基於「偵查不公開原則」。不主動採訪、報導偵查細節;犯罪嫌疑人「模擬犯罪現場」之採訪、報導,應於警戒線外為之。
3.避免以誇張、煽情、或刺激方式報導殺人、拷打等暴力事件。
4.避免詳細報導犯罪手法。
5.避免報導將犯罪者「英雄化」。
四、災難或意外事件處理:
1.應在封鎖警戒線外採訪、報導,避免妨害救難(援)工作之進行。急診室亦屬警戒範圍,未取得當事者或院方同意前,記者不得進入拍攝採訪。即使進入拍攝,亦應注意儘量不做「侵入式」採訪、拍攝。
2.在靈堂、救災指揮中心等,均應避免「侵入式」採訪、拍攝。
3.採訪罹難者家屬或傷者時,儘量在不傷害當事人的情況下抱持同理心,以審慎的態度與專業的技巧,進行採訪、拍攝,並且尊重受害者及其家屬之感受,避免造成二次傷害。
4.考量災難事件受害者/家屬的身心衝擊,避免加重心理創傷,報導製播時注意下列數點:
(1)避免過度呈現令人驚懼的畫面,對於意外災難現場所拍攝到的影像,必須加以嚴格審慎篩選後,才得以播出。
(2)對於意外災難事件之慘狀、或暴力攻擊之血腥效果,不做特寫拍攝,若無法避免拍攝,須在後製剪輯予以處理。
(3)勿過度使用悲傷者痛苦、哀嚎的影像,若有必須使用的理由,務必經過審慎過濾並且絕不濫用,或過度重覆播放。
(4)悲劇或災難發生一段時間之後,在畫面與報導篇幅比重上,應謹慎考量災民心理傷害,避免引發負面效應。
5.注意使用影片畫面之時效,加註字幕說明,以免引起誤解。
6.遇有重大災害或大量傷患,應向事故權責單位取得傷患名單、傷亡狀況及救治情形。
7.鑑於媒體的報導易引發受害者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-Trauma Stress Disorder, PTSD)」,媒體應加強在職教育,進行災難新聞採訪、拍攝、製播之專業教育訓練,協助媒體工作者了解受害人心理,減少傷害、誤解和衝突。
8.鑑於災難傷亡現場對採訪記者亦可能造成心理創傷,媒體應提供採訪記者事前以及事後之心理諮商或協助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新動態
- 1140604 永續行銷聯盟拜會行政院 發揮四大影響力 助攻國家綠色轉型
- 1140117 立院統刪預算 震撼百家媒體數萬從業人員 媒體公會緊急聲明
- 1131231 後-後疫情時代 電視為國人接收訊息重要媒體
- 1131014 新聞有價 我國媒體產業環境嚴重惡化 跨媒體產業公會共同聲明 籲請各界正視
- 1131014 傳播學者蘇蘅重磅呼籲: 新聞有價 不容民主要素被弱化 盡快立法 至少讓我國媒體有力量上巨擘的談判桌
- 1130813 呼籲政府保障全民收看奧運賽事基本權利 凝聚全民向心
- 1130301 【因應政治新局,STBA籲請政治力與政黨尊重媒體專業自主】 【科技發展迅猛,STBA懇盼廣電內容政策法規盡快數位調適】
- 1120927 科技偵防再升級 警政署宣示打擊盜版決心 破獲侵權金額上千億
- 1120308 電視媒體公學會: 盼Google共榮基金計畫 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執行細節待揭露 良性付費與分潤應接棒推動
- 1110801 疫情期間 觀眾更黏電視 也是數位經濟的好幫手